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会员动态

十年奋进铸造“国之重器” 华龙腾飞绘就“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发布日期:2025-05-09            点击量:

1746671028874.jpeg

  一、接力奋斗,实现“中国创造”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早期我国核电站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甚至连防护服、安全鞋、办公用品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外方曾嘲讽“你们只需会开复印机”。研发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是中国核工业人的执着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核工业人接续前行。

  核心技术的突破没有捷径,唯有执着向前。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这方面,中国核科学家们始终抱有强烈信念,那就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为了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中国的科学家们开始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研发设计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核电从秦山、大亚湾起步,掀开了核工业加快发展的新篇章。中核集团在自主设计建造秦山一期、秦山二期核电站基础上,1997年创造性地提出了“177堆芯方案”,全面启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CNP1000的概念设计,历时8年完成初步设计,到2005年形成了具有第三代特征的自主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CP1000。2010年,中核集团启动了ACP1000(即“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工作。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我国要求新建机组必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从建设我国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提升核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局出发,中核集团研发团队放弃已成熟的CP1000机型,重点转向更高标准的ACP1000研发。2013年成功研发出了ACP1000自主三代压水堆先进堆型,2014年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需要一个响亮的名称,政府有关部门、核电行业、社会相关方对此高度关注。中核集团认为,品牌名称必须用中文来表示,体现我国自主设计和自主知识产权,还必须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最终命名为“华龙一号”,“华龙”寓意着中华复兴、巨龙腾飞;“一号”表示自主研发的排头兵、引领者。

  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落地福清。2021年1月30日,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3月25日,国内第2台“华龙一号”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实现了几代核工业人的执着梦想。经历几十年的光阴,几代核工业人披荆斩棘蹚出核电发展之路,才有了这条中国核电巨龙的蓄势腾飞。

  二、自主创新,研发“中国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我们要把它推向非洲和全世界”。

  始终坚持自主技术创新,是“华龙一号”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华龙一号”机组额定功率超过1100MWe,设计寿命60年,采用经工程验证的成熟技术,独创性地运用了“177堆芯方案”,使用自主研发的国产先进核燃料组件、实现18个月换料周期。“华龙一号”能够抵御九级地震的冲击,达到国际最高抗震强度。此外还采用了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的设计,外层可抵御大飞机的撞击。“华龙一号”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强化的外部事件防护能力、改进的应急响应能力等先进特征,充分保证了核电厂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华龙一号”还采取了“能动+非能动”的双重安全系统。除了靠电来驱动安全系统,“华龙一号”还可以依靠重力、温差和压缩空气等自然力来驱动安全系统,通过蒸发、冷凝、对流、自然循环等自然过程进行反应堆冷却,有力保障了极端工况下的安全。

  在研发方面,中核集团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掌握了“华龙一号”全套设计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验证试验,充分验证了新技术和设计改进的可靠性与先进性,建立了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等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数字化核电厂,形成了我国首套自主核电软件系统。在设备方面,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先进堆芯测量系统、非能动系统设备等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化、国产化,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国内首堆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

  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是核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几十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核集团始终没有动摇过推进“华龙一号”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始终把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自主掌握三代核电技术作为矢志不渝的努力目标,从基础性应用技术研究、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自主攻关,实现了三代核电技术的自立自强。

  截至目前,“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核电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的“国家名片”。国内外“华龙一号”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41台,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三、大力协同,依托“中国体制”

  “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发建设运营,既是中核集团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举全集团之力取得的成果,也是统筹集团内外、国内外优势力量,大力协同、密切协作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谱写了雄壮的大国重器进行曲。

  我国核工业拥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核工业创建60周年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给“华龙一号”研发建设团队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各上级有关部委积极支持推动“华龙一号”的自主创新与产业推广。中核集团与各参研参建单位大力协同,开展党建联建,加倍努力奋勇攻关,成功把“华龙一号”从设计图纸变成了宏伟工程。

  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现场,在中核集团党组的推动下,现场各参建单位与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共同成立“华龙一号”党建工作联合委员会,以“融入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工作思路,“异”中求“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工程建设联合指挥部”的管理模式,统筹推进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领域工作,协调解决所有影响工程推进的问题,及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同时做好经验反馈,有力践行了中核集团“六大控制七个零”高质量精细化工程项目管理标杆模式。通过跨产业链、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工程参建单位融合为一体,既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又保障了工程进度,为实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组织基础和政治保证。

  “华龙一号”参研参建单位众多,涉及接口和管理关系极为复杂。中核集团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20多家成员单位分别承担了“华龙一号”的核心重点任务。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共同参与“华龙一号”技术研发,中核集团与14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完成了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工作。5400多家设备厂商共同承担了6万多台套设备的制造供货任务。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这是一项创造性的超级工程,更是一张闪光的国家名片,凝聚了国内外核工业从业者的心血与汗水,堪称国内核能行业开放合作的典范。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自开工以来,始终按照计划推进,安全质量良好受控。建设周期68.7个月,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首堆建设最佳业绩,是世界上唯一不拖期的首堆建设工程。

  四、精益求精,树立“中国标准”

  一土一木平地起,华龙一跃入华夏。对核工业来说,安全走到哪一步,高质量发展才能走到哪一步。安不安全,是核电站建设运营单位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华龙一号”从设计上而言,采用的安全标准就是国际上最严、最高的标准。

  这些标准大到“华龙一号”的额定输出功率、单堆布置、0.3g的抗震等级、事故状态下72小时无需干预、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等,小到反应堆的堆芯设计、燃料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具体管道材料、钢筋尺寸等方方面面。为“华龙一号”制订的中国标准,意味着我们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才可以握有主动权。

  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期间,工程建设的重重困难也更加凸显:新设计、新工艺、新厂家,繁重巨大的工程任务,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换、庞大的工程计算体量,无一不考验着“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团队,对工程标准、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采用“业主负责下的总承包”模式,在土建施工、核岛安装、常规岛安装等建设过程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沙盘推演、多级协调机制、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一套与营运“华龙一号”核电厂相适应的、国际先进的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17个领域、110项子产品,编制发布“华龙一号”运行规程共11类4885份,包含英文版标准化管理手册等一系列管理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示范工程和批量化建设顺利开展。

  “华龙一号”到底行不行,关键在于运行业绩好不好。为持续提升机组的运行业绩,“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运营单位福清核电擘画了打造“华龙一号标杆、运行电厂标杆”的奋斗目标,对照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制定的最高标准,狠抓生产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运作,通过减非停、设备可靠性管理、群厂经验反馈、人员绩效提升、机组大修优化等各项活动,全力保障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2023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实现全年“零非停”,并创造华龙机组大修标杆业绩,工程荣获2022-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024年,示范工程2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到“双满分”,并继续保持全年“零非停”,充分证明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优异的运营业绩意味着“华龙一号”生产运营绩效在全球范围表现卓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正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践行中国标准、展现中国质量的生动体现。

  五、杨帆出海,打造“中国品牌”

  “华龙一号”是“国家名片”和民族品牌,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蕴含着核工业自立自强的理想追求。“华龙一号”的成功商运和批量化建设,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全寿期可带动约1000亿元经济效益,带动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中核集团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龙一号”品牌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继高铁之后的第二张“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K2、K3项目已正式商运,项目全周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K2/K3机组每年能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近200亿度,满足当地2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对优化巴基斯坦能源结构、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被誉为“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案例”。

  “华龙一号”品牌化是其迈向具有国际市场、在世界三代核电技术中占有领先地位的必由之路。中核集团坚持系统思维,全面策划“华龙一号”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推广,多角度、多维度展现了“华龙一号”这一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以及“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技术先进”的自主创新品牌形象。

  “华龙一号”以宣传推广“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借势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力量,《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华龙一号”,《对话》《大家》《开讲啦》等多个栏目组专访“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建造人员,联合总台拍摄以“华龙一号”核电研发建造为主题的我国首部核电题材电视剧《许你万家灯火》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并取得良好反响。“华龙一号”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在众多国际舞台上分享“中国方案”实践中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中国自主创新品牌出海,树立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华龙一号”的成功设计建造运营,为全球提供了发展三代核电的中国方案。回望来时路,万水千山皆跨越;展望新征程,星辰大海任驰骋。中核集团将一如既往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始终秉持“强核强国 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不断提升“华龙一号”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擦亮“国家名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中国核能走出去作出更大贡献。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35号中都科技大厦3层 、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1号

网络技术支持:北京中电建科技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83259999、010-6341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