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峡集团海拔最高光伏电站
青藏高原,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离太阳最近的高原。
从长期光伏发电潜力平均值的测算数据看,中国最适合开发光伏发电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其中西藏自治区的光伏资源最为突出。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2021年评估显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能辐射总量相当于2400亿吨标准煤,是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倍以上。
高原上的光伏
三峡八宿天晶牧光互补光储电站(以下简称“天晶光储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的邦达草原,海拔4300米左右,电站总装机容量30兆瓦,配套储能装机7.5兆瓦/30兆瓦时,按照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年发电量4450万千瓦时预估,可以满足周边约2.5万户农牧民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61万吨。
“除阳光辐射强烈外,这里还有不少发展光伏的优势。”天晶光储电站运行值长王龙飞说,“比如高原上的空气质量好,我们光伏板的清理工作几乎不用花费太多功夫。”
在高原建光伏,有优势,也有困难。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大,雪灾、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常见,这些都对光伏电站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小的挑战。
4月很多地方已是草长莺飞,花开遍野,邦达草原上却刚刚下过一场暴雪。“这里下暴雪还会伴有大风,严重时我们都得按要求撤出场区,那个时候人站在室外是能被风吹着被动小跑的。”王龙飞回忆道。
光伏发电是在白天,王龙飞和同事们常常要在夜间完成检修工作。“电站开机的时间差不多是从早上7点左右到晚上7点左右,趁着夜晚不发电完成一些检修,可以尽可能减少对发电的影响。”王龙飞说,“晚上气温更低,工作起来动作都要慢一些。对于我们来说更难的还是调整好状态,适应高寒缺氧环境。”
不仅工作人员要适应极端气候,这里的光伏组件和电气设备也需要针对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环境专门设计制造。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影响光伏板的散热性能,需要使用特殊设计的逆变器等电气设备;光伏板的支架结构需要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场站的设备设施还要能抵御低温霜冻和强紫外线辐射。”王龙飞介绍说,“除了组件和设备的要求,架设光伏板也有不同标准,高海拔地区太阳光照射角度更倾斜,因此和同纬度的低海拔地区相比需要设置更大的安装角度,以保证光伏电池板能够捕捉足够的阳光。”
破解昼盈夜缺难题
光伏发电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白天发电多、夜里发不了,晴天发电效率高、阴天发电效率低,这对于电网调度是个巨大挑战。
西藏电源结构主要以水电、光伏为主。因此存在夏盈冬缺、昼盈夜缺的情况,这种矛盾在冬季用电高峰更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西藏自治区在2022年电力保供方案中提出了鼓励存量光伏项目增配储能和后续新建光伏项目配储能的方案。
“天晶光储电站就是自治区众多光储保供项目之一,我们在2022年为20兆瓦存量光伏项目增配了储能系统,新建的10兆瓦光伏项目也同步配备了储能系统,全部按期投产。”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昌都分公司总经理魏然说,“根据我们的规模,白天可存3万千瓦时电,晚上可放将近3万千瓦时电。像这样大量储能项目的建设使用,对平衡区域供电能力、改善调峰能力具有一定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光伏项目弃光的问题。”
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昌都分公司工程师拉巴顿珠告诉记者,储能设施投运以后,4小时就能存满3万千瓦时电,根据调度指令,基本上每天可以完成一次充放电。“2023年全年,项目的储能总上网电量有674万千瓦时,也就是说一年中有两百多天的时间里,我们白天存下来的电,在夜间供给电网用上了。如果没有储能设施,这部分电量就浪费了。”拉巴顿珠说。
牧光互补一举多得
在天晶光储电站,“光伏+畜牧”也是一大特色。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片光伏板被高高架起,身材高大的牦牛可以顺畅地在板下行走吃草。
记者了解到,电站针对高原草原生态现状,调整光伏板到合适的高度,利用光伏组件“可遮阴、能集水”的特性,保护和利用好草场资源,打造“牧光互补”光伏电站。
王龙飞说:“五六月才是这里的春天,有蓝色的小花盛开,草原开始变绿,来吃草的牦牛也多一些,会很美。”